close

本節學習收穫:

明確冰山模型各個要素的投入產出比,從而更好地分配自己的時間,讓自己變得更值錢;同時,理解不同類型的工作所應對的門檻和天花板,幫助擇業

 

我們都會發現,同樣學校、同業專業的兩個人,在畢業幾年之後,薪資差異可能非常大。大家起點差不多、畢業時間差不多、每天投入的工作時間也差不多,但最後產出卻不一樣,到底是什麼原因?我們自己的時間應該要投入在哪裡,才能最大化我們的市場價值也就是薪資呢?今天我們用科學的方法做個分析。

首先,薪資,也就是一個人的市場價值,無非是跟內部和外部兩類因素相關。外部就是機遇、運氣、選擇等;內部,其實就是我們在冰山模型各個要素上的表現,我們的知識技能越多、能力越強、價值觀/性格/特質/動機跟所做的事情越匹配,你的市場價值就越高。

所以,拋開運氣、選擇這些很難掌控的因素不談,我們今天從內部角度,也就是冰山模型的各個要素,來聊聊市場價值怎麼提升。

說具體放法之前,我們先得有一個知識,那就是整個冰山模型越往下的要素,越難培養、越難發現,比如學一個知識,冰山模型,我跟你講一下馬上就知道,但是提升一種能力,比如解決問題的能力,那不是聽講就行的。可是呢,也因為越往下的要素越難,相對也越能成為競爭優勢。同時,你應該也發現了,這幾個要素並不是獨立的,冰山下面的要素會影響上面的要素。舉例說,一個人知識儲備有多少,跟他的學習能力、動機等等都非常相關。俗果你的學習和思考能力更強、並以追求真理作為價值觀,知識儲備就會更高。根據研究,冰山底層的要素中,光個性特質就夠解釋員工績效差異的35%,而冰山底層的要素加起來,差不多決定了一個人的70%

好了,有了這個認知,我們接下來一個個分析,把時間投入在不同的要素上,會有什麼結果。

首先是投入到知識。

我們可能覺得知識很值錢,畢竟「知識付費」嘛!但說實話,單純用知識很難賺錢。

為什麼呢?

其一,當今社會,你想知道什麼,網上搜索就可以了,可替代性太高。比如說,你就算把百科全書背下來,最後可能還得靠賣記憶力課程賺錢,而沒法通過這個知識直接賺錢。

其二,知識跟思維,是有差別的。有句古語叫「學富五車」出自《莊子・天下》,形容一個人知識淵博,但那時候不是紙質書、是用竹簡的,而且車也是馬車,不是火車,所以五車竹簡能裝多少知識呢?最多十幾二十萬字,也就一本書。所以,現代社會,隨便一個人,知識儲備都超過孔子、老子、亞里斯多德。但你為什麼還在學他們呢?因為知識和思維是不一樣的,你學的是他們的思維。而思維是一種能力,用知識解釋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所以,你會發現,單純的知識儲備,如果不能結合思維能力去解決一些具體問題,是很難提升你的市場價值的。

第二種選擇是投入到技能

有一些職業是有專業門檻,比如工程師、設計師,這屬於技能行工作,因為這些工作有一個進入門檻,往往會讓人覺得非常有安全感。反過來,像是銷售、市場、行銷類工作的人,或者大學學習經管這種萬金油專業的同學,常常會覺得「哎呀,我沒有一技之長,好沒安全感。」但事實上,門檻高,不代表天花板也高,畢竟沒人想要一直拿每個工作的門檻工資,我們是向上看的。

undefined

技能的定價如何?天花板在哪裡呢?取決於該技能的稀缺性。

10多年前,很多大企業都會給有CPA證書的人支付一個叫做market premium(市場溢價)的額外工資,因為這個技能相當稀缺,所以公司需要支付溢價才能招到人。可是,這個技能的市場價格高,就會有很多人進入到這個領域,人才供需逐漸穩定,那麼溢價就消失了。工程師工作也依樣,在網際網路紅利時期,行業增長快,所以對工程師的需求方長旺盛,而市場供給還沒來得及跟上,所以帶來了工程師的高工資。但是,這兩年紅利消失,增長放緩,對工程師的需求就會下降,可供給沒有下降,所以會導致工資水平上不去,但因為不能降薪,所以很多公司規定的工作時間越來越長,以此來變相降薪,「996事件」的爆發跟這個趨勢有很大的關係。

當然,那些有管理技能、商業思維、解決複雜問題的工程師,薪資依然很高,但他們已經不單單是靠技能吃飯,而是具備了很高的能力。

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,在圈外的付費學員中,工作五年以下的人群技術人員占比不高,但是5年以上的人群中,就有特別多技術人員。因為他們發現技能帶來的薪資提升是有天花板的,所以需要提升管理能力、解決問題的能力,來獲得更高的職業回報、突破發展瓶頸。

所以,技能在稀缺的時期很值錢,一但行業變動、人才供給增多,市場價值就會下跌,不得不學習新的技能。

第三種選擇是投入到能力。

有一些工作,對技能沒有特殊要求,看起來好像門檻不高,但薪資天花板卻很高,而且薪資範圍很寬,例如社群行銷、產品經理、項目經理、還有大多數的管理崗位。厲害的產品經理像上億年薪的張小龍,而一般的產品經理可能月薪才一萬,他們的薪資差異並不在於技能的不同,比如誰畫產品原型圖更好,而是能力高低。所以,這些工作也被稱為是能力導向型工作。

有位學員,在一家傳統行業的500強企業做工程師,帶公司內部的一些技術項目。工作5年,薪資一萬多,他覺得支撐不了家庭未來的需要,想要晉升,但他發現,公司的部門經理都在35-45歲之間,而自己才27歲,還需要熬很多年,於是糾結要不要投身社群。但他也擔心跨行會不會成功,以及不知道如何著手。後來他在全外學了近半年,知道了不同行業所需要的很多能力是相通的,所以堅定了信心,而且找到圈外的朋友了解目標工作的情況,最後在一家互聯網大廠拿到了項目管理offer,薪資翻了倍。他後來跟大家分享的時候提到,面試中問了很多如何帶團隊、帶項目的問題,都是課程裡面學過的。當然,想要了解他的故事()

所以,能力提升是可以跨行業跨職業的,一但積累到一定高度,哪怕行業不行,換個地方一樣可以值錢

第四種選擇是投入到冰山模型底層的自我發現

冰山底部的性格特質、動機、價值觀這些要素,雖然難以改變和發現,但是,如果我們對自己有一種清晰的認知,然後找到跟這些要素相匹配的工作,其實也能大大提升我們的市場價值。

比如說,我是一個高成就動機的人,在親和動機方面比較弱,從這個角度看,諮詢公司就非常適合我,因為工作挑戰大、容易有成就感。但如果我去某個注重關係和家庭氛圍的國有企業,那我就會感到不適,最終很難得到提升。環境其實是一種外部驅動力,你選到了適合的地方,自己成長效率就會更高。所謂「橘生淮南則為橘,生於淮北則為枳」

好了,從上面的四種選擇我們可以看到,從長期來說,想要提升自己的市場價值,把大多數時間花在提升能力和認識自己冰山底層要素上面,是最好的選擇。但事實上,大多數人是怎麼做的呢?每天打開各種學習產品、不斷學很多碎片化知識,練習一些並不稀缺的技能、考各種幾個月就能拿下來的證照,最後收入還是上不去,反而會覺得很挫敗。

為什麼我們大多數人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?

第一,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最容易。它們的獲得門檻很低,聽一堂課、學一個知識,這是幾乎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情。而能力就不一樣了,需要持續投入、刻意練習。人們總是傾向做容易的事情,而不是正確的事情。

undefined

二,受限於目前工作的定位。前面有提到,其實一些工作的性質,本身就是技術導向型的,對你沒什麼能力要求,只需要表格做得越快越好、流程越熟練越好。而人都是有惰性的,在這種工作要求下,也就沒有動力去提升眼前工作不需要、但長遠更有價值的能力了。所以有時候我會說:你選的不是一份工作,而是一個天花板。

undefined

第三,沒有看清楚工作的本質。很多人以為值錢的是知識和經驗,但並非如此。本質來說,任何工作都是在解決問題,行銷解決的事如何讓用戶知道我們、hr解決的是如何讓公司有充足的人才供給等等,往大了說,不僅我們的工作,一家公司也是在解決某類用戶問題,滴滴解決打不到車的問題,餓了麼解決不想出門吃飯的問題。

undefined

既然本質是解決問題,所以你單有一個知識就是沒用的。你會背很多行銷理論,但沒辦法幫公司宣傳和賣出更多產品,就是沒價值的。

好了,我們現在知道了,要花時間去認識自己和提升能力。

關於提升能力,這是任何職業階段的人都應該去做的,而且你投入了就一定會有回報。

但你有沒有發現,同樣兩個人,都培養自己某項能力,比如結構化思維,一個人很快就能提升,但另一個人好像努力了很久也沒有太大效果?這跟我們每個人的天賦有關,下一節課告訴你,關於天賦的一些研究成果,以及大多數人對天賦的誤解,並且會幫你找出自己的天賦,讓你能夠更快速地提升能力,進入發展快車道。

而這一節課,我們知道了:

知識容易獲取和學習,如果不能用它解決問題,幾乎就沒什麼競爭力;技能有進入門檻,其市場價值取決於稀缺程度,但長期來說,所有技能都會走向供需平衡,高收入不可持續;

能力可遷移,並且對知識和技能也有很大促進,值得我們多投入;

而每個人的性格、動機和價值觀不同,所以做不同的工作,也會有產出的不同。

總之來說,我們的時間應該多投入在後兩者上面,但現實是大多數人都在提升前兩者。我們的時間,永遠應該花在正確的事情上,而不是容易的事情上。

undefined

 

L1第一節|一個模型,幫你找到真正熱愛的工作

L2第一節|四類跡象,發現你的隱藏能力

L3第一節|三種發法,將知識內化成能力

L3第二節|三大系統,讓學習不靠意志力

L4第一節|三個建議,讓你不做「定制化人才」

 

 

 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ing 的頭像
    Ying

    Rosie。貼紙本

    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